江苏南通:全面清理融资成本6%以上的隐债,争取年底平均综合利率降至5%以内!

2022-01-19 10:20:20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杨志锦】

江苏省南通市财政局日前在其官网发布的《南通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计划》,将“强化债务管控、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作为一大任务之一。

工作计划称,以强化债务总规模管控,有效降低债务率和融资成本为重点,严格执行报省化债方案,指导督促各地落实财政预算安排化债比例,用好合规来源,强化税源征管,有序推进土地出让,持续壮大财力分母,确保全市债务率持续下降。
进一步压降融资成本,对融资成本6%以上的隐性债务全面清理、分类处置,争取2022年末全市隐性债务平均综合利率下降到5%以内。督促各地将经营性债务融资成本,一并纳入监管范围。严控新增非标融资和高成本融资,确保全市债务综合成本持续下降。
640 (5).jpg

分析来看,成本6%以上融资主要是信托、租赁、定融等非标融资。由于货币宽松,地方可能寄望于通过该举措降低融资成本,比如通过贷款或发债置换原有的非标融资。但清退不等于强行提前结束,要征求债权人的同意。此外,具体的兑付和置换都将是企业行为,由企业自主协调。

▌非标融资风险 

近年来,江苏省相关部门多次提及非标融资的风险。如江苏省2020年8月公布的《2019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指出,部分政府平台公司因存量债务到期后无法正常续借,转而选择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业务进行融资,存在一定风险。
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常松去年12月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表《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一文(以下简称文章),披露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
文章表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事关地方金融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前些年,江苏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搞建设,通过政府平台公司高成本融资,造成债务大幅增长,政府债务风险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稳妥化解,容易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文章披露,省纪委监委通过对部分债务问题严重地区开展重点监督检查,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摸清了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债务结构不合理,银行债务比例低,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务占比高;
  • 融资成本高,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
  • 有的党员干部以“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服务费”等中介费名义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违规融资、赚取“利息”的方式收受贿赂,推高了政府融资成本和债务规模。

在政信业务领域,非标融资历来都是腐败重灾区。与更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债券相比,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非标融资举债,形成政府隐性债务,更容易发生腐败行为,比如融资返费、返点等。

▌从8%到6%

实际上,近两年江苏一些地区逐步在清理非标融资。
2020年3月,江苏盐城市印发的《关于报送成本8%以上债务融资清退工作方案的通知》称,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3月20日在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指挥部全体(扩大)会议上讲话要求,请各市属企业迅速开展融资情况自查自纠工作,并制定成本8%以上融资清退工作方案,清退工作原则上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2020年4月,江苏泰州下发通知称,要求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不得超过8%。市级国企新增融资成本不得超过6%(年化),县级市(区)不得超过7%,县级市(区)下属园区企业不得超过8%。不过这是指导性意见,并非硬性规定,因特殊原因成本高于8%的,需报相关部门审批。
同年,江苏省常州市有关部门日前就管控政府债务融资成本征求意见。意见提出,市级年内对7%以上的高成本债务全部置换出清,所辖市、区年内对8%以上的高成本债务全部置换出清。
记者了解到,除上市三地市外,江苏其他地市也在清理非标融资。去年6月,江苏某地市要求市级国企及下辖区、县级市国企编制“融资成本削峰计划”:需摸清当前高融资成本的存量情况,包括总规模及利率。其次,制定压降措施,包括自有资金偿还、置换、自然到期等,需区分置换、偿还、自然到期的比例。
2021年5月,江苏省印发的《关于规范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政府要重点关注非标类产品监管政策变化,指导融资平台公司逐步压降信托、资管计划、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和在地方交易场所发行的各类非标产品规模。各金融管理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依规配合置换高成本、短期限、难接续的存量非标类债务。各地国资监管部门要将融资平台公司非标产品融资占比压降成效纳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范围,同时强化监督,确保控压到位。
相比而言,南通清理融资成本6%以上的隐性债务融资,显得更为严格。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南通债务率相对较低,存量融资成本也低于盐城、泰州、常州等地市。
南通市此次还提出,严控经营性债务增量,用好监管系统经营性债务统计模块,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对经营性债务增长过快的平台公司实时预警、现场核查。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动向,指导督促各地做细资金备付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存量债务不出险。完善全口径债务常态化监测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继续做好债务督查考评、不定期实地督导核查工作,坚决防范流动性风险。常态化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债券资金。加强债券资金穿透性监管,密切跟踪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