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发声:基层单位不能“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

2021-05-23 10:23:26

“我们基层新人,已经成了基层超人!”


据“半月谈”报道,近日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导致部分年轻干部被迫“啥都会”“啥都做”,存在基层新人成“超人”现象。报道刊发后,引起不少网友强烈共鸣。

    不少受访年轻干部表示,新人要多干,这便于自己快速成长,熟悉各项工作,但是久而久之多干变了味,变成了什么事都找新人。

部分年轻干部不仅被迫成为“啥都会”干部,甚至有的要成为“啥都做”干部。

    一位在乡镇工作的基层干部说,最令人苦恼的事情,是有少数领导让他代写自我批评材料。“写的问题严重了,领导不满意;写的问题随意了,会被认为不认真……这活太难干了。”


一些基层新人反映,“被背锅”也是常态。

    

    “曾经有次领导要求在3天之内完成十几块展板、现场文化墙布置提升等一系列工程,但展板文字得整理撰写,广告公司要现场测量再设计,加上制作时间,起码得一周。”东部某省年轻基层干部黄玲说,这些活她只能扯着广告公司一起通宵加班完成,但是结果领导不满意,一个电话直接打过来骂一顿。“做好了不是我的功劳,做不好就是我背锅。”


不少年轻人说,他们愿意扎根基层,在基层工作中历练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啥活都能干”“啥事都得担”。一些地方“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的现状,正不断消磨他们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人民日报评论:基层新人变“超人”?压担子切莫用错劲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往往都是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基层一线是年轻干部了解实际、向实践学习的好课堂,也是磨砺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历练成长,才能更接地气、通民声、懂国情。给年轻干部压压担子,让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有利于他们的历练成长。但压担子要压得科学,“墩墩苗”要墩到关键处,切莫走偏了路、用错了劲。

    让年轻干部历练成长,要因人制宜。年轻基层干部工作经验少、能力储备不够,一开始在很多方面确实需要从基础学起、从零学起,需要多方面的锻炼。但如果让他们频繁调换岗位,业务还没熟悉,就被派到其他地方,反而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把握好全面发展与专业提升的关系,针对年轻干部所学专业及实际情况,为他们选准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帮他们真正锻造出高强本领。

    让年轻干部历练成长,要注重实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却存在重“形”不重“效”的倾向。比如,有的单位以年轻人更熟悉新媒体,更了解手机、电脑为由,把一系列涉及信息化的工作全部推给年轻人,让基层年轻干部被各种文字、材料、图表等绑住了手脚,在工作留痕等事务上耗费大量精力。只有为年轻人搭建更多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谋改革、抓落实、促发展、解民忧上,基层年轻干部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历练和成长。

    让年轻干部历练成长,要用心用情。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年轻干部直接面对的问题多、矛盾复杂,遭受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一些地方条件艰苦、任务重、人手少的实际情况,也让不少年轻干部感到压力不小。对此,不妨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多讲解方法、多传授经验,帮助年轻干部开拓思路。也不妨通过经常性的谈心、交流,为年轻干部解疑释惑、加油鼓劲。倾注真情、付出真心,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关爱,才能让年轻干部放下包袱,更好履职奉献、更快成长成才。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基层单位要用好年轻人,也应该避免“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的倾向,用心用情用完善的制度关爱基层年轻干部,守护好他们在基层挥洒青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基层年轻干部也要珍惜韶华、珍惜机会,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


半月谈评论:一些单位总把年轻人当“工具人”?改变考核“指挥棒”是关键

    针对以上现象,半月谈评论表示,“你年轻你多做”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表面看只是工作安排不合理,大家忙闲不均,但换位思考,领导同样不容易,应付一些繁杂琐碎的事情,可能也只喊得动新人。这说明,“鞭打快牛”的职场缩影更多折射的还是基层治理中的内卷化问题。


    年轻人没学走路就被迫要“跑”,一方面证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小到各类文稿资料,大到各种会议活动,年轻人难免被“捆绑”;另一方面也反映基层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遇到“老油条”一甩锅,年轻人自然被盯上。

    破解这种怪现象,当然可以从上述两个角度入手,但最为关键的还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只有改变待遇荣誉倒挂、成长机会倒挂、责任担当倒挂,让工作投入与回报成正比,才是对年轻人最好的爱护和激励。

    一个好的考核机制应当是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导向,同时也一定是体现精准、分类施策。为年轻人提供舞台和锻炼机会,就是要针对性发挥他们年轻的优势和干劲,并且要鼓励他们在成为“多面手”之外,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如何设计这种制度,并且将其落到实处,首先对基层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履职能力、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统筹协调时,如何避免“鞭打快牛”无形中助长“慢牛”惰性,如何既给年轻人“压担子”又给“递梯子”都值得考量。其次,人事编办、督查考核等部门,也需要在“定岗定责”四个字上多加研究,只有把这些理顺了,把评价体系完善得更客观、公正了,年轻人才不会对基层工作望而生畏,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年轻人发挥才干的舞台。

来源:半月谈、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