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主管媒体:地方债务化解迎细化新要求,债务置换、展期或成发力点

2023-03-14 11:20:38

中国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发文《地方债务化解迎细化新要求,专项债接续发力扩投资稳增长》。

2022年年底以来,高层围绕地方债风险防范频繁表态,奠定了今年地方债务化解的政策主基调。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基础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更为细化的地方债务化解要求,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表明中央今年对于债务管控和隐性债务化解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并强调“遏新增、严追责、化存量”。在更为细致的债务化解要求下,可能需要财政和金融机构合力推进部分地方债务展期、置换,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债务化解路径。

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的目标,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根据财政部此前表态,今年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

强调“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提法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隐性债务管控是地方债风险化解的工作重点,近年来,经过多轮债务展期、置换,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仍有较大规模,部分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尤为突出,预计“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仍将是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的主旋律。

从去年隐性债务化解进度来看,国内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持续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2022年,部分地市完成了年度化解隐性债务任务,如北京、广州等完成了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甘肃、陕西等省份超额完成年度化解债务计划,不少地区隐性债务已降至红线下方。整体来看,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态势良好。

从债务化解、风险处置措施来看,各地“因地施策”创新化解债务方案。例如,天津、辽宁等积极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对高息债务开展“削峰”管理,缓释到期债务风险;重庆建立应急周转“资金池”,以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黑龙江利用再融资、展期重组、周转金等政策工具,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此外,江西、贵州等地提出了较系统性的化解债务方案。

除“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压实各方责任。去年5月、7月,财政部两次公开通报共计16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民生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强化日常监管,持续加大问责力度,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等要求,显示了对于隐性债务监管的高压态势。

债务置换、展期或成发力点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约10个省市明确了2023年的债务化解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正是在稳增长基调下,对逐步平稳实现存量隐性债务化解给出的“最优解”,也为缓解当下财政压力腾挪空间。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可鼓励城投公司与金融机构协商,使用合适的金融工具,通过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进行置换。

明明认为,首先考虑采用债务展期、置换等方式。债务展期可以帮助借款人降低当前需偿还的贷款金额,减轻还款压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无法按时还款导致违约金的产生;债务置换可以将高息债务转为低息债务并延长债务的还款期限,从而降低债务负担、优化债务结构。

“在更长期的视角下,政府可以考虑发行长期债券,以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利息负担的效果,同时政府也要积极提高创造财政收入的能力,合理安排资金运用,以便更好地应对债务压力。”明明进一步表示。

张旭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对隐性债务的置换和展期只是将高息的、剩余期限较短的债务转化为低息、剩余期限较长的债务,并不会降低存量隐性债务的余额。此外,这个模式也不会新形成隐性债务,符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的原则。

中诚信国际政府公共评级一部分析师李昊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地方债务化解的力度后续或将加大。但债务重组本质上只是以时间换空间来缓解短期偿债压力,实质性债务化解效果仍取决于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今年拟安排专项债3.8万亿元

2022年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2.19万亿元,较2022年1.46万亿元的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增长50%。在稳增长诉求下,业内人士普遍预计这笔资金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发行。

据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统计,截至3月3日,今年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9437亿元,达提前批额度的43%。根据已披露的3月份发行计划,新增专项债月内计划发行额度超5000亿元,若能按计划完成发行,则4至6月还有超8000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待发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拟定了3.8万亿元的专项债目标,较上一年增加0.15万亿元。明明认为,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和宏观调控力度以稳经济的体现,通过适度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民间投资、激发经济活力。预计2023年全年地方债发行节奏依然较快,将在上半年集中发行完成额度的绝大部分。

不过,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认为,从实际使用规模来看,今年规模可能低于去年。去年不仅有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同时有存量限额使用的5000亿元,以及2021年发行但并未使用,结转到2022年使用的1万亿元,合计使用规模达5.15万亿元。今年虽有可能盘活存量限额,但没有上年结转的专项债,因而合计使用规模很难明显超过4万亿元。对基建增速而言,如果要保持与去年同期相近水平,需要从其他地方拓展资金来源。

周茂华表示,专项债加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预示今年对重点基础设施融资支持力度不减,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仍有望保持较快水平,有助于带动有效投资扩张。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今年提出的拟安排专项债目标,一方面体现出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导向下的“尽力而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导向下的“量力而行”。

从投向来看,周茂华认为,专项债资金将重点支持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同时,部分领域可以将专项债资金一定比例用作项目资本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部分专项债资金可以用于补充部分中小银行资本金,提升中小银行抵御风险和服务区域实体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