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结构调整是平台公司解决资产债务问题的核心

2022-06-25 12:58:43
作者 | 席加省

编辑 | 木   白
首发 | 国企视点

最近对19号文的讨论非常热闹,很多平台公司都认真解读,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公司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向、方式,充分利用政策空间盘活现有存量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解决现金流和负债的燃眉之急。


想法是好的,但现实也许没那么美好。很多平台公司发展到现在,存量资产结构不良、大而不强,质量极低。很多平台公司的资产结构极其复杂,大量的公益性资产、无产权的资产存在。公益性资产除了能够稳定资产负债率,对于融资没有任何意义。无产权的资产也许有经营价值,但却无法融资。有些资产可以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但却需要付出巨大的转换费用,对公司现金流又是极大压力。


当然,存量资产的盘活非常重要,能够盘活的一定要尽量盘活,这对于解决平台公司的现金流问题,降低资产负债率是一条可行的路。


但我们也得看到,盘活存量资产是解决历史问题。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资产及不良债务,多增加优质资产才是关键。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业务结构调整是根本。


01

平台公司的两类业务及其价值

从本质上说,平台公司是国有企业,要承担三大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是一类特殊的市场主体。因此,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公司也必然有鲜明的特点,其业务分为保障类业务、市场类业务。


这两类业务各有其特点,对平台来说缺一不可。保障类业务体现了平台公司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市场类业务体现了平台公司的市场主体功能,二者互相促进,良性的业务结构能够推动平台公司资产结构改善、现金流正循环建立,促进平台公司完成转型升级。


保障类业务,也就是公益类业务。对于平台公司来说,这类业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城市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修路、建桥、产业园区等基础设设建设、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属于保障类业务。设立纾困基金、有些担保公司等,也属于这个范畴。


保障类业务是平台公司必然要承担的基础业务。政府通过政府投资方式以财政资金支付保障性业务的资金。当然,有些地方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往往就产生大量的隐性债务。对于平台公司来说,承接业务的方式是做“二业主”,也就是以委托代建模式完成这类业务,获得代建费。


市场类业务,也叫商业类业务,是指平台公司自主投资、运营的产业类、实体类、金融类等业务,这类业务的典型特征是市场性,平台公司不享有明显的资源、政策垄断优势,而是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进行经营。如房地产业务、特色产业等都属于市场类业务。


市场类业务是平台公司转型升级的战略业务。简单说,市场类业务是平台公司获得经济效益的主体业务,需要以市场类业务的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收入、利润,从而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也是考验平台公司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两类业务对于平台公司都很重要,都有战略价值。这两类业务互相支撑促进,通过现金流带动业务成长,推动公司信用升级,提升资金获取能力,从而带动平台公司业务的良性发展。

02

保障类业务:最大化政府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价值


保障类业务对平台公司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保障类业务是地方政府的需求,体现了平台公司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同时保障类业务在经济效益上也非常重要,对于平台公司改善资产结构、提高造血能力非常关键。


通常来说,保障类业务具有垄断性、资源性的特点,其需求发端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完全可以获得这类业务。


但是,模式得变,虽然业务还是那套业务,商业模式必须要升级,不能只做单一的委托代建,不能满足于只做开发建设,否则平台公司就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商业模式怎么升级?两点很重要:


第一,要推动传统开发建设业务从点状业务向价值链业务延伸。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公司付出很多,对地方贡献很大,但平台公司的委托代建模式让自身得到的就是几个点的委托代建费,相比几十亿、上百亿的巨大资金量,这一点资金留在了平台公司是不是有问题?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这块对平台公司的资产债务影响是根本的。财力比较好的地方政府,可以全额财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对平台公司不会产生隐性债务,但是大量的公益类资产留在平台公司,这对平台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财力不好的地方政府,不仅将公益类资产留在了平台公司无力置换解决,还让平台公司承担融资职能,隐性债务也就应运而生了,给平台公司造成了资产和债务、融资的三重问题。

所以平台公司要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代建的问题。要不要做委托代建?当然要做。但是,除了委托代建,平台公司应该积极向基础设施建设的价值链延伸,从单点业务向多点业务拓展,尽可能将合理的资金留在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在项目上可以从土地开发、工程总承包、设计、工程咨询、监理、工程管理、建材、金融等各个价值链环节去拓展业务。


第二,要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向城市运营服务商转型。


我国城市发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城市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未来将尤为重要。而地方政府在城市经营上在各个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稳定且巨大,如环卫、园林、环保、卫生、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较为稳定的资金保障。


当然,供排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固废处理、燃气供应、城市广告经营权等可经营性资产的注入很重要。这类业务现金流充分,受市场影响小。同时,平台公司应积极介入新基建领域,在数字化转型、信息网络建设等各个方面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与业务增长点。


尤其注意,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转换很重要。平台公司应尽可能的将这些资金依法合规的以市场化方式以业务经营的模式转换为平台公司的收入、现金流,这样能够最大化利用财政资金的作用,不仅解决平台公司的基础现金流等问题,还可以发展业务板块,寻找优质业务,加快向城市运营服务商转型。

03

市场类业务:产融结合、全国发展


保障类业务如果做好,那会让平台公司具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基础,债务压力和资产经营压力相对小很多,发展环境会相对宽松些,不至于负重前行,随时防备债务爆雷。


但无论如何,如果平台公司不能快速打造市场类业务板块,只靠保障类业务,实际上就永远处于财政资金的输血状态,没有自身造血能力,将受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强烈影响,自身发展的可控性很差。


如何发展市场类业务?绝对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而应该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和自身的资源禀赋、能力来筛选业务、选择商业模式。


从一般意义上说,平台公司选择的市场类业务集中在三个方面:房地产、特色产业、金融。对于开发区的平台公司来说,还可以有园区品牌运营这个领域。


第一,对于平台公司来说,房地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土地获得方面平台公司相对有些优势。但当前房地产行业情况一般,大部分平台公司实际上错过了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期,因此作为一般性市场类业务,房地产也许是可以的,作为支柱业务就得慎重了。另外,房地产业务最好与片区开发、乡村振兴等结合,升级业务模式。这个阶段平台公司拿地、开发就要谨慎,不能跟风,要算账。当然,如果有条件,平台公司还是要拿地,毕竟土地还是稀缺资源,也是未来片区开发等各类业务的基础。


第二,特色产业一定要聚焦在区域的战略支柱型产业,不能只算平台公司的小账,也要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在产业上多做产业引导、产业孵化、产业服务、产业增值,尽量少介入业务的直接运营。当然,如果确实在该业务上有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储备,加快投入发展也没有问题。这些年,有些平台公司在水务、环保、新材料等方面颇有建树,其实也是不错的路。


第三,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有一些实际上是保障类业务,是为了区域的金融稳定设立的,如担保等,这些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作为市场类业务,金融也是非常有前途。当前,现在很多平台公司做不了金融业务,做的是供应链金融、小额贷、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这些类金融业务。但如果有条件,都应该努力去做,这对于支持实体业务发展,推动产融结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